最近給某品類頭部企業(yè)做咨詢業(yè)務,走訪了河南、河北市場,和其經銷商進行了深入溝通,發(fā)現(xiàn)一個有趣的現(xiàn)象:
好的方面是經銷商的數(shù)字化意識越來越強,很多經銷商都已經開始無紙化運營,業(yè)務前臺銷售的數(shù)據采集、中臺的數(shù)據分析、后臺的運營決策均實現(xiàn)數(shù)據系統(tǒng)化。
壞的方面是數(shù)據分析能力依然很弱,很多數(shù)據處理依然延續(xù)十年前的經營思維,將數(shù)據價值大打折扣,今天我們就經銷商一些“慣性思維”問題列舉幾點進行簡單的闡述。
01網點關注度始終是高銷量門店
對于經銷商而言,高銷量網點確實應該高度關注,但是不應該忽略另一個重要因素,高利潤網點。
在經銷商拜訪中,我們聊到如何做好網點運營?聊到網點銷量等級分類、聊到陳列投入分類、聊到渠道優(yōu)先級等等、唯獨沒有聊網點利潤等級分類,作為經銷商最小的經營單位,單點的利潤產出是最容易忽視的。
舉一個例子:我見到幾個經銷商會通過系統(tǒng)進行服務網點銷量排名,根據不同的銷量等級網點級別定義,然后安排不同的拜訪頻次,安排不同的費用投入,安排不的銷售政策,這樣有錯嗎?當然沒有,但是有很大的缺失。
有一個問題,高銷量的網點一定是利潤最高的網點嗎?是否可能有些網點就是賠錢賺吆喝?有些網點就是一個費用無底洞,有意義,沒價值?
所以高銷量的網點要關注,高利潤的網點更要關注。網點等級的劃分既要有網點的總銷量排名,要有重點品項的銷量排名,還要有網點的利潤貢獻排名,我們需要的是大(銷量大)而強(利潤高)的網點。
02只關注鋪貨率,鋪貨SKU,不關注拉新、復購、客單價
中型以上的商貿公司已經開始通過SFA系統(tǒng)進行市場鋪貨率和單店SKU的追蹤,這一點是非常不錯的,鋪貨率是水平增長,店均SKU是垂直增長。經銷商慣性思維地抓這兩點,認為可以有效地提升市場銷量,但卻忽略了這是有條件約束的。
例如:成熟品牌的成熟產品抓這兩點,可以有效提升銷量,但是成熟品牌的新產品和不成熟的品牌,只抓這兩點就不夠用了,我們還要關注三點:
1. 消費者拉新:愛上品牌商的產品A,就會愛上這個品牌的產品B,這是一個偽命題。信息化的今天,個性化的消費者,品牌對產品的背書力越來越低。本質上不是今天,十幾年前就存在,例如:很多消費者喜歡喝康師傅的紅茶,喜歡喝統(tǒng)一的綠茶。
消費者拉新要提醒幾點:
- 老老實實地做消費者體驗,笨辦法依然最有效;
- 體驗要有標準流程,要嚴格按照標準流程做(選品、話術、頻次、試吃等);
- 體驗之后,要購買,購買是深度體驗,要搭配促銷品。
2. 消費者復購:復購是消費者忠誠度的體現(xiàn),消費者忠誠度很難建立,但是溯本清源,我們會發(fā)現(xiàn),消費者忠誠度來源于產品對自已需求的極致化滿足,滿足的載體是產品,是產品極致化的品質,所以要提高消費者復購的第一要素是選一款品質極致的產品,否則選擇不對,后期推廣白費。
3. 提升客單價:產品客單價的提升是快消品廠商最容易忽視的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,消費者的忠誠度很難建立,如果建立了,就要挖掘其最大價值,那就是客單價。
提升客單價只有兩條路,一是買得少到買得多,案例很常見,方便面廠家經常搞買一件送一個凳子或者臉盆的活動,很多企業(yè)都在拉動整箱購買;
二是買得多到買得貴,案例也很常見,很多品牌商對自己的產品進行升級,升級的核心就是價格的提升、利潤的提升。
所以市場在變化,競爭的顆粒度在變化,經銷商之前的增量方式要保留下來,新的關注點也要更加重視。
03陳列的意義不僅是美觀大方和品牌展示,還要表現(xiàn)出競爭力
十幾年前,產品陳列出來就可以銷售,有人口紅利做依靠,屢試不爽。
今天很多經銷商依然這樣做,對嗎?當然對。把產品放到第一陳列位置,自上而下,自左而右,定義每一支產品的位置,對銷量肯定有幫助,但是這個幫助是大是小?卻不好衡量。甚至很多經銷商在慣性思維的驅使下,認為只要這樣做就可以了,但遠遠還不夠。
產品在貨架上陳列是有語言的,疫情影響下,消費者的錢袋子會捂得更緊,他需要識別貨架上產品的語言然后再進行購買。舉一個例子:相同的價格他會比較產品容量,相同的品類他會比較配料表的明細,相同的價格他會關注是促銷價還是正常價等等。
所以經銷商在做陳列的時候,還要注重消費者的說服語言,通過陳列對比(例如:對比可以很容易體現(xiàn)價格優(yōu)勢、容量優(yōu)勢等)、通過生動化突出產品優(yōu)勢(例如:爆炸簽很容易注明原材料優(yōu)勢等),讓消費者通過對比主動選擇你的產品,也就是我之前常說的經銷商要更加重視競爭性陳列。
04網點拜訪服務不僅僅是過程項,還要有結果項
經銷商現(xiàn)在很注重網點的拜訪服務,很多經銷商甚至嚴格要求業(yè)務員按照拜訪八步驟進行,并且每天會在訪銷系統(tǒng)里抽查,他們堅信沒有過程就沒有結果,這一點當然正確,但是還遠遠不夠。拜訪服務是一個過程,但這個過程都有一個結果,我們列舉幾點:
1. 拜訪服務要保證產品貨齡新鮮:
經銷商最頭疼的事情就是大貨齡,也在業(yè)務員拜訪之前苦口婆心地說,但還是不能有效制止,問題就發(fā)生在你檢核業(yè)務拜訪服務時,僅僅只看陳列動作、產品SKU個數(shù)等,沒有對這一個網點產品的貨齡進行關注(甚至為了所謂的節(jié)約業(yè)務時間,不讓業(yè)務統(tǒng)計),即使關注了,也沒有一店一議的給出處理意見,結果是一片大貨齡產生時,集中砸錢處理。
2. 拜訪服務的核心是保持網點合作的持續(xù)性:
為什么有些網點當經銷商老板知曉后,已經徹底和你斷絕了合作,或是因為費用問題?或是因為競品爭奪?或是因為價格問題?總之,經銷商得到的只有結果,而且是不可逆的結果。
如何改善這個結果?有一個經銷商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鑒,他要求業(yè)務員拜訪結束后花幾分鐘寫拜訪總結,這個總結要反饋出網點老板的一些合作態(tài)度、想法、訴求等,一旦網點合作終止,沒有在拜訪總結中反饋的業(yè)務員就要被追責。
3. 拜訪服務保證靶向網點不遺漏:
這一點是關注新品鋪貨的,經銷商現(xiàn)在已經明白,新品鋪貨不能亂鋪,否則鋪得越多,死得越快,需要靶向網點,但是這個“靶向”就十分模糊,往往是慣性思維一拍腦袋就決定,比如定義這個產品只能鋪貨B類店,B類店的定義本身就很模糊,B類店就一定是靶向網點嗎?結果自然就不理想,還會損失一部分B類店客情。
所以此時經銷商要更加精準的定義,例如:鋪貨某零售價二十元的方便面,靶向的定義是:① B類及以上門店;② 店內售賣湯達人、辛拉面;③ 湯達人和辛拉面的貨齡新鮮。只有這樣才能“靶向”。
05慣性標準和慣性任務
我前兩天和某一經銷商聊天的時候,談到了業(yè)務人員的任務和執(zhí)行標準的關聯(lián)問題。2022年上半年結束了,他下面十來個業(yè)務人員有4個人完成了半年度任務,此時出現(xiàn)一個有趣的現(xiàn)象:完成任務的業(yè)務員過程執(zhí)行標準沒有達標,未完成任務的業(yè)務人員反而過程執(zhí)行標準達成得很好,什么原因?難道是聽話照做的完不成任務賺不到錢?
經銷商經過反思,他的執(zhí)行標準是無腦式的照搬品牌商的標準,沒有深度思考自己的市場實況,他的任務指標也是無腦式的分配品牌商的任務,沒有研究每個人的能力實況。
這種情況很常見,很多經銷商在標準和任務制定時就是簡單粗暴地分解品牌商的指標,當一個二傳手,本質上是極度不負責任的,要研究自己的人員、市場制定出合理可行的執(zhí)行標準,標準是為了基層更好地達成任務。
寫在最后:
這幾個問題,我和幾個經銷商交流完畢后,很多經銷商感覺豁然開朗,其實這五個案例只是經銷商日常管理中的一個縮影,相信很多經銷商都有共鳴,大家一直習以為常的事情卻是實實在在地影響著我們的銷量和利潤,很多時候缺少的就是今天的市場和競爭在潛移默化的改變,很多經銷商更像是在溫水煮青蛙般的逐漸適應。
所以,經銷商要改變,經常干的事情深思三分即可有所突破;要重新梳理自己的運營思路,打破慣性思維,建立新的管理體系;要出去走走,營銷更多時候就像一層窗戶紙,交流和學習即可一戳而破,開放眼界,讓自己的公司更上一層樓。
本文經授權發(fā)布,不代表增長黑客立場,如若轉載,請注明出處:http://m.allfloridahomeinspectors.com/cgo/coo/72501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