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潤開封菜收官了。
開封菜的初衷,是希望能幫助大家,擺脫焦慮,重新著眼于還能改變的事。
剛過去的這段時間,我得到了許多老師的幫助。
5月10日晚,我有幸邀請到了吳曉波老師。
吳老師是巴九靈新媒體、藍獅子財經出版的創(chuàng)始人。著有《大敗局》,《激蕩三十年》等暢銷財經書籍。
很巧的是,當天早晨,吳老師在《吳曉波頻道》發(fā)布了一篇文章:《企業(yè)自救的十項紀律》。
趁著直播的機會,我也向吳老師請教了一些關于“企業(yè)該如何自救”的話題。
吳老師給我做了一個很有趣的描述。
做企業(yè),就是抬頭看天,低頭種地。
現在,我們是抬頭看天,嘆口氣,低頭種地,還是嘆口氣。天的事情,我們改變不了。但是低頭種地,我們還是可以想想辦法的。
聽完吳老師的分享,我獲益良多。
我也將我的收獲,分享給你。
01 堅守本業(yè),服務好20%的核心客戶
我這個行業(yè)太難做了,要不要考慮換個行業(yè)?
吳老師說,我們努力守好本業(yè),服務好20%的核心客戶。
前段時間,我們在一個企業(yè)群里做了一份調研。我們就問:疫情影響這么嚴重,你們打算怎么辦?
結果,有20%的人提出,想要找一個新的行業(yè),新的賽道。
我覺得這個想法挺危險的。在2022年四五月的今天,我們還是先不要想了。隔壁的老王老李老張,也都想到你這里來,就像圍城一樣。所以,先守住本業(yè)。寧愿先休養(yǎng)生息,也盡量不要改行。
可是,供應鏈要涉及到上下游。上下游也很困難,本業(yè)也一地雞毛了,我們就用二八法則,服務好20%的核心客戶。
二八法則,其實是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。
20%,也不是一個絕對準確的數字。怎么理解呢?就是在任何一組東西中,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,約20%,其余80%盡管是多數,卻是相對次要的。為什么說這20%最重要呢?
因為80%的價值,常常是這20%創(chuàng)造的。
比如說,80%的銷售額,是由20%的商品帶來的。80%的業(yè)務收入,是由20%的用戶創(chuàng)造的。
所以,找到這20%的核心客戶,服務好他們,尤其是在疫情之下。
上游難,下游難,能救我們的,就只有客戶了。反過來,客戶也很難。但是疫情,其實給了我們一個特別好的,建構和深化消費者親密關系的時間窗口。
舉個例子。每一家水果店,都會遇上那么幾位特別愛吃水果的客人。他們幾乎每天都來,每次來,都挑幾樣愛吃的水果。到了月底,老板算了算賬:80%的收入,是由這幾位客人創(chuàng)造的。那么,這幾位客人,就是最最核心的客戶。
可以怎么做呢?
比方說,記錄這些客人愛吃的水果,提前準備。如果這種喜好特別固定,還可以提前打包。
如果能做到這個程度,起碼,復購率能得到保障了。
如果,還有余力,也可以爭取多服務一些客戶,25%,30%。
要還是堅持不住呢?你就大聲地叫出來,多爭取一點支持。春暖花開的時候,我們拼聰明才智。天寒地凍的時候,我們也拼一拼人品。
在杭州,有一位理發(fā)店的老板,經營了25年,還開了好幾家分店。疫情來了,關門,歇業(yè)。老板實在是頂不住了,在朋友圈發(fā)了一篇很長的文章,說自己活不下去了。
結果,收到了2個效果。
有的朋友留言,缺多少錢,我可以借給你。這是因為,老板在平日積攢了好人品。也有的朋友留言,能不能分一點股份,我可以投一點。這是因為,大家相信,這個企業(yè)只是被絆了一跤,等爬起來,照樣能干。
街道也找到了他,減免了稅費,降低了租金。
等疫情結束了,我們還要繼續(xù)行善積德,保持我們的好人品。
所以,服務好核心客戶,如果疼了就大聲叫出來,總會有人給你支招的。
02 保持組織的最小單元化
我一天都撐不下去了,也沒有人來給我支招,怎么辦?
吳老師說,在組織學上,先消除組織的富余病,保持組織的最小單元化。
怎么就一天都撐不下去了呢?最直接的問題就是——我賬上沒錢了,可是,我必須給員工發(fā)工資,給供應商打貨款。
這就相當于是在失血。
公司的每一個部分,都像是我的孩子一樣,舍不得,太舍不得了。但如果公司失血而亡,這些舍不得的部分,也就沒有意義了。
所以,先保持組織的最小單元化,把命保住。
什么叫組織的最小單元化呢?
就像是一支好的部隊,在戰(zhàn)斗的過程中,隊形被沖散了,但每個戰(zhàn)士還是能拿起槍,沉著地應戰(zhàn),反敗為勝。當然,這就相當于是要求員工,又當決策者,又當執(zhí)行人。既要清晰進攻方向,又要有一手好槍法,還不能當逃兵。
理論上,如果所有員工都能到達這種狀態(tài),公司也就到了最高境界。當然,這不現實。但至少,公司的骨干成員,是具備這種能力的。而且,我們也不需要縮編到只剩“一個人”。
首先要確認,我還能撐幾天。
我記的特別清楚,在2020年,疫情剛爆發(fā)的時候,太陽馬戲團就宣布大規(guī)模裁員。一下子裁掉了95%,4K多人。這一裁,幾乎就只剩下核心組織了。因為他們覺得,現在沒有人會來看馬戲了。等到疫情結束,我還可以再招4K人回來。
攜程是一個人都不裁,因為賬上還有足夠的現金。太陽馬戲團不一樣啊,他們在裁員之前,就申請了破產保護。
就目前來看,我們不知道疫情什么時候會結束,策略上只能是先活到明天。
具體怎么消除呢?
比如說,低效率的部門。海底撈在2021年底,裁掉了20%的店,但他不是平均裁的??赡苁沁@個城市100家,那個城市50家。裁掉的,都是客流量比較低的,經營業(yè)績比較差的。
比如說,多元化業(yè)務部門,狙擊型業(yè)務部門。多元化業(yè)務,是為了企業(yè)的中長期發(fā)展。狙擊型業(yè)務,是為了制衡別的企業(yè)。面臨生存問題時,可以優(yōu)先考慮。
打個比方。我是做餐飲企業(yè)的,主營的菜系是川菜,順便還銷售廚具。為多元化服務的粵菜業(yè)務,為制衡隔壁廚具店的銷售業(yè)務,就可以優(yōu)先考慮。
那剩下的這些小單元,怎么保證戰(zhàn)斗力呢?
可以在企業(yè)內部,做創(chuàng)客型試驗。
有一位企業(yè)家朋友,她是做美業(yè)的,在浙江有一百多家實體店。這兩年,她就在店里做這種創(chuàng)客型試驗。她找到店長,讓店長再找3個人,4個人一起做這家店的股東,還多加了一倍分紅。那這個店,就成了一個有自驅力的組織。
這就相當于,把一線指揮權和利潤,一并放給了這4個人組。
這種自驅力組織有什么相對優(yōu)勢呢?
過去,是相對的“他組織”。說白了就是,上級發(fā)令,我照做。
現在,外部依賴性極低,既是決策者,又是執(zhí)行人。說白了就是,我替我自己干,創(chuàng)新的主觀能動性就出來了。
但這樣就意味著,有一些員工,在沒有犯錯的情況下,丟掉了工作。所以,我們要感恩每一位離開的員工,也善待每一位在職的員工。
03 嘗試新工具
遠程辦公之后,效率明顯下降了,該怎么辦?
吳老師說,疫情倒逼出了一場工具革命。
有一次,我到我隔壁那條街上去買水果。買完要走了,水果店老板拿出了一個二維碼跟我說,幫忙掃一下,我送你七顆草莓。哎呀,我就很感慨,水果店老板,也玩起私域流量運營了。當時我就想,這家水果店,以后一定會存活的很好。
疫情沖擊之下,各種數字工具的嘗試經驗,其實是個特別重要的收獲。
比如說,遠程辦公。
遠程辦公帶來的最大影響,就是信息傳遞效率,和工作效率的下降。
信息傳遞效率下降,簡單來說就是,這個企業(yè)好像就只剩下了我一個人。我不知道管我的人在想什么,做什么。也不知道我管的人在想什么,做什么。
工作效率下降,簡單來說就是,我不會做。隔壁部門的忙,我?guī)筒簧?,自己部門的事兒,我還沒學精。
如果沒有疫情,我們可能不會這么重視這些數字化的工具。
平常,辦公協同軟件,起到的可能更多是溝通,儲存的作用。疫情之下,“協同”的功能,就特別凸顯出來了。
再比如說,門店歇業(yè)。
門店歇業(yè)的最大影響,就是線下收入的嚴重跳水。比如說,2020年的西貝。
當時,西貝董事長說,門店開不了張,賬上現金撐不過3個月了。
西貝的發(fā)展中心,是用戶服務,在業(yè)務上主推線下就餐。在成本上,就免不了高額的店面成本和人工成本。疫情爆發(fā),原材料還囤了一大堆。
門店一關,光出血,不輸血。這也成了很多餐飲企業(yè)的縮影。
想轉做線上,又有兩個難題。
第一,是技術難題。西貝的主營業(yè)務方式是線下,在線上沒有任何推廣基礎。
第二,是規(guī)模難題。很難想象,這種大量失血的情況能用一單一單的規(guī)模來救命。
怎么辦?還是找工具——企業(yè)微信。
技術難題,在門店放一個二維碼解決,掃碼進群,享受外賣服務。
規(guī)模難題,數據收集,團購訂餐解決。
最重要的是,疫情平穩(wěn)之后,這批用戶還在。
像這樣的案例,還能舉出很多很多。
在拍攝《云上的中國》期間,吳老師還完成了一份調研。
調研就發(fā)現啊,一家企業(yè)的工具迭代速度,其實就只跟一個人有關系,就是老板。很多看起來只有大公司才能做的事情,現在小公司也能做了。
我們說,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是:用戶,數據,資源。
以后我們對資源產權的印象可能要顛覆了。比如說滴滴打車,比如說美團外賣。它們就組織了一些產權不屬于自己的資源。
無論愿不愿意,工具革命,是不可逆的。
04 重新學習內部管理
吳老師說,我突然發(fā)現,在管理理論的類目里,好像有十來年沒有出過暢銷書了。
在互聯網時代,大家都在聊流量,聊商業(yè)模式,聊新興行業(yè)發(fā)展。好像很少有人喜歡聊管理了。但是疫情,好像讓我們重新開始聊管理了。
我們所得到的增長,大部分是機會帶來的。而管理帶來的增長,和機會帶來的增長,是不匹配的。站在風口之下,機會帶來了很多增長。但是現在,外部的紅利沒有了,我們又重新重視管理了。
其實現在有很多管理經驗可以學。我們并不是要去搶生意,但是這種智慧是可以借鑒的。
本質上來說,管理并不是一種“理論”,而是一種“模型”。學管理也不是搬模型,而是找特征。
比如,前面提到的創(chuàng)客模型。
海爾就是一步步演變出了這種模型。先是從傳統的正三角形結構組織,變成了倒三角形組織結構。在倒三角中,用戶在最上層,管理層在最下層。員工負責交互用戶,管理層負責服務員工,逐層向上。但是,傳統的科層制依然存在,資源的調動效率還是不夠高。
然后海爾又做了兩件事。
一件,是再簡化。把倒三角結構組織,變成節(jié)點閉環(huán)的平臺型結構組織。組織中就只剩下了三類人,創(chuàng)客,小微主,平臺主。
另一件,是壓扁。把全價值鏈從串聯,改成并聯。
相當于,拆分成若干個蜂窩一樣的“子公司”。
這個演變的過程,其實就是一個權力下放,去中心化,動態(tài)化的過程。
未來的企業(yè),可能都會變成這種蜂窩式的組織。
這種組織會不斷地裂變,野蠻地生長。
寫《騰訊傳》時,我最大的感觸就是,像是QQ,微信這樣的,影響企業(yè)命運的產品,沒有一個是決策者的創(chuàng)意,都是小蜂窩里的人做出來的。現在,這種管理的智慧,也會被疫情不斷地去檢驗。
沒有一場變革,是在掌聲中實現的。
每一個偉大的企業(yè),都是冬天的孩子。
05 給自己一點確定性:定好止損線
吳老師說,最近重新讀了加繆的《西西弗神話》,我就開始反思。疫情,其實給了我們一個特別大的心理創(chuàng)傷,就是懷疑。
西西弗就每天推著那塊石頭上山嘛,然后這塊石頭又咕嚕咕嚕掉下來。沒有人知道疫情會在什么時候結束,我們就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就跟西西弗一樣,懷疑每天在做的事情,到底還有沒有意義。
但我們可以給自己一點點確定性,定一條止損線。
定止損線可以有三種辦法。
第一種是,我賬上現金還能撐三個月,那三個月到了,我就不做了。
第二種是,我有兩套房子,我賣一套,再撐三個月。
第三種是,我再借一點錢,再撐三個月。
但是每個人情況都不一樣,有的人是脫衣服也行,割肉也行。所以我們有兩個指標,一個是心理指標,一個是財務指標。
可以多定幾條,把其中的一些,當成是警戒線,認真考慮退場。把剩下的那些,當成是止損線,像一種紀律一樣,必須退場。這個過程會很痛苦,但特別重要。而且,要趁早做。等到大量失血時再定,難免會心態(tài)失衡。
找到這條止損線之后,自它向上,再找一個目標。不賺錢的主營業(yè)務,也堅持做好。
我有一位學員,是做儲能電樁的。電樁的原材料,這兩年瘋狂漲價。從去年的8萬每噸,漲到了今年的50萬每噸。他的業(yè)務量上漲了兩倍,但是基本就不賺錢。
我就問他,不賺錢,你為什么還要做?
他就跟我說,疫情總有一天是會結束的。我現在堅持去做,把這些核心客戶服務好,那以后這攤生意還是我的,不然可能就是別人的了。再有一點,疫情這么難,這些客戶也會念我一聲好,我們也算是一起扛過槍,一起打過仗了,以后他們還會找我做。
這些其實就是特別隱性的三個好處。
資金流動性提高了,上下游核心客戶的業(yè)務還在跑,起碼這個市場還活著。
市場份額保住了,不做的話,這塊蛋糕,可能就被別人拿走了。
疫情總有一天會結束的,這些客戶能保留下來,利潤,就還有回升的機會。
06 現金流,永遠是最重要的
直播過程中,有同學提問,《十項紀律》中,哪一條是最重要的?
吳老師說,現金流,永遠是最重要的。
在吳老師的調研中,有48%的企業(yè)認為,自己的現金流,已經支撐不了三個月了。
很多企業(yè),本身的業(yè)務能力是沒有問題的。比如我們前面講到的西貝,理發(fā)店。我們說企業(yè)自救,其實救的就是這樣的企業(yè)。
我寫大敗局的時候,真的覺得很可惜。像史玉柱,最困難的時候,外面兩個億在跑,賬上就差了兩千萬。
現金流的問題,在公司增長的時候都會遇到,更不要說現在了。
疫情之下,該如何應對現金流危機呢?
三個步驟,救命,治病,養(yǎng)生。三張表格,現金流量表,利潤表,資產負債表。
救命,就是活下去。看看自己的現金流量表。
盤點一下現金存量,和現金流量。根據這兩個數據,做一次現金流測算。算一算在沒有收入的情況下,我的現金流還能撐幾個月。如果,只能撐1-2個月了,那就很危險了。我要趕緊救命,先用點辦法,把現金流提升到3-6個月。
有幾種辦法,但這些辦法都是有代價的,或犧牲利潤,或支付額外資金成本。
比方說,犧牲一下股權結構,找股東追加一些投資,盡快把我手里的存貨賣掉。比方說,如果能得到客戶充分的信任,可以預收一部分款項。如果有充足的金融工具,我可以提前收回一些應收款項。如果政策支持,可以延期支付應付款項。再比方說,削減酌量性固定成本。比如,類似于營銷費,廣告費,在年初就計劃好的預算。
但,先把命救回來,我才有時間治病。看看自己的利潤表。
盤點一下收入和成本。寒冬來了,要壓縮成本。
從財務的角度來說,有一種方法——把固定成本,變成變動成本。
我舉個例子。比方說,電商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:物流。
如果自建一個物流體系,就需要養(yǎng)一批人員,倉庫,車輛,這就是固定成本。但如果把物流業(yè)務外包給其他快遞公司,那么這部分成本就變成了變動成本。
這就相當于是把蛋糕分給了別人,但天寒地凍的時候,固定成本越高,抗風險的能力越弱。
病好了,還得注意養(yǎng)生??纯醋约旱馁Y產負債表。
在這個冬天,盡量給自己多積累一些資產,尤其是信用資產。
聽了吳老師的分享,我特別有感觸。疫情,其實也是一次對信用資產的檢驗。
07 一不怕死,二不等死
直播最后,我問吳老師,有什么想送給讀者朋友的贈言嗎?
吳老師說,調整好心態(tài),一不怕死,二不等死。
今年,可能是中小企業(yè)在20年來最難的一年,今天的企業(yè)其實有點像是在面對“死亡”這個概念。
唉聲嘆氣是沒有用的,面對疫情,要梳理好我們的價值觀和立場。這種態(tài)度,是企業(yè)進行自救的基本姿態(tài)。
有兩句話我是不太認同的,第一句,叫“人定勝天”。
人肯定是勝不了天的。我們都看過愚公移山的故事,愚公說子子孫孫會把山移走,但山最后是天神移走的。我擔心我們沒有這個天神。
第二句,叫“人生沒有邁不過去的坎”。
我想要考北大,結果我沒考上,我的公司早就想上市了,結果現在還沒上市。這些坎,我就沒邁過去??墒?,我還是想繼續(xù)學習,還是要經營公司。
邁不過去怎么辦呢?我們還有兩件事情可以做。
第一件,可以想辦法繞過去。這座山我爬不過去,那我換座山爬爬總可以吧?
第二件,可以通過騰挪的方式,先創(chuàng)造一個新的局面,新的場景,再把這座山解決掉。
不要跟自己死磕,也不要跟大山死磕。
先想清楚,這座大山是怎么來的。比方說,因為疫情,好幾家企業(yè)下跌40%,但是背景是不一樣的。
有的企業(yè),本身是沒有問題的,就是因為疫情,不能開工,比如說理發(fā)店,餐飲店。但是有的企業(yè),可能原本的發(fā)展戰(zhàn)略就具有脆弱性,疫情的出現,加劇了這種負擔。
我前段時間還和一位企業(yè)家朋友聊了一下。
他原本以為,2020年,就是最難的一年了,那波疫情穩(wěn)定之后,他就準備實施新的長期計劃了。結果,現在到2022年了,疫情還沒結束。
但是,我們總是會面對一些意想不到的局面的。
如果什么都提前知道了,三年前就知道疫情會爆發(fā),現在就知道疫情什么時候會結束,那人生可能也沒什么意思。
所以,不妨降低一點心理預期,堅持到明天,比什么都重要。
最后的話
聽完吳曉波老師的分享,我頗有感觸。
抬頭看天,低頭種地,我們能做的事,還有很多。
比如說,堅守本業(yè),服務好20%的客戶。
天寒地凍之下,沒有哪個行業(yè)或賽道,擁有更多的陽光和空間。
堅守住本業(yè),用二八法則,把20%的客戶服務好。
比如說,嘗試新工具。
疫情帶來了一場不可逆的工具革命。
這些數字化的工具,其實也給了企業(yè)轉型一個好機會。
比如說,重新學習內部管理。
寒冬也是有價值的,許多管理智慧,在疫情期間被不斷地嘗試,總結,檢驗。
比如說,定一條止損線。
在不確定性中,找到一個確定性。
給自己定一條止損線,不賺錢的業(yè)務,也堅持做好。
比如說,管理好現金流。
救命,治病,養(yǎng)生??纯船F金流量表,利潤表,資產負債表。
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,保持一個好心態(tài)。
吳老師分享了加繆的《西西弗神話》,我也把其中的兩句話送給大家。
認識到荒謬的存在,只是一個起點。
登上頂峰的斗爭,足以充實一個人的心靈 。
本文經授權發(fā)布,不代表增長黑客立場,如若轉載,請注明出處:http://m.allfloridahomeinspectors.com/quan/68705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