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濟寒潮,死亡來襲?“品牌已死,定位已死,公關已死,內容已死,Kol 已死”,圈內各種言論,真的的是讓我不寒而栗,要沒點定力不“焦慮”才怪呢。那么我們一起來盤點下,這些年流行那些品牌營銷新概念及詞匯:
“假品牌”VS“真營銷”
因為說到是品牌營銷,必然先理清什么是品牌?
品牌不僅僅是商標、logo(品牌雛形)更是企業(yè)的無形資產,具有溢價能力。品牌的溢價能力,不僅僅體現(xiàn)在市場銷售行為,同樣也體現(xiàn)在招商招聘上。
一樣的薪水,大家會選擇有品牌的公司;甚至為了到知名公司歷練,很多年輕人自降薪水,學點本事?lián)Q一家公司也差不到哪里去。一樣的加盟費,大家會選擇有品牌的公司,因為售后問題至少找得著人。
這時“品牌”背后其實有個隱含承諾,出了事“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”。
問題是最近“廟也靠不住了”!從p2p到區(qū)塊鏈,從互聯(lián)網(wǎng)健身房到互聯(lián)網(wǎng)琴行,從網(wǎng)紅湯店到網(wǎng)紅奶茶店,幾天沒去關門大吉了,坑完客戶坑員工,坑完股東坑投資人。創(chuàng)始人一不留神就得上失信名單了,創(chuàng)業(yè)真正成了高危行業(yè)。
這年頭,不論個人還是企業(yè),保持現(xiàn)金流動性至關重要。
一不小心遇上公司裁員、遭遇中年危機或二胎降生,真的亞歷山大,那時不論你有少期權、估值或者xx幣,感覺都像一夜回到解放前。
沒有美國的刁難,我們沒覺得華為多牛,現(xiàn)在才發(fā)現(xiàn),華為是國內做品牌的標桿。
“老干媽”陶華碧、“老干爹”任正非,不上市、不炒作,讓我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品牌。
一個堅持打假幾十年,把幾塊錢的辣醬賣成了美國的奢侈品;一個堅持創(chuàng)新幾十年,把一個公司變成了一個國家的“假想敵”,可見品牌之強大!
其他的大部分產品,僅僅是個廠牌而已,不論logo設計的多精美,廣告打的多熱鬧,沒有真正的市場和產品做基礎,遲早成為過去式,無法進入“將來時”,曾經的各種衛(wèi)視標王,就是最好的反面案例。
?“流量為王”vs“增長黑客”
問題是今天酒香也怕巷子深,產品好了不懂品牌營銷,也可能會是劣幣驅逐良幣。
此外,互聯(lián)網(wǎng)公司免費加補貼的套路,直接就能擠兌死你,畢竟人家可以燒錢活一兩年,你一年沒收入只能關門大吉了。
“小而美”地偏安一隅活著可以,但凡有點野心的都會不甘心,一心想搞點大事情,把企業(yè)做“大”,然而一不留神就到了另一個極端。
華為榮耀戰(zhàn)略和品牌發(fā)展官張曉云的品牌專訪和演講認真看下,基本可以梳理出華為做品牌的心路歷程(改天我專門寫一篇)。與張曉云CBO(首席品牌官)呼應的,是最近幾年,寶潔、麥當勞、肯德基相繼取消CMO職位,取而代之的是CFO(首席增長官)、首席xx官等,增長又成了新名稱。
CXO時代的開啟,職位和部門更名并不僅僅是文字游戲,而是職責和作用的重新劃分,CXO要有足夠的資源整合能力,調動其他戰(zhàn)略、產品、運營等資源部門通力協(xié)作,保證企業(yè)活下去,而且是長久的活下去。
互聯(lián)網(wǎng)早期確實存在十倍速增長的“傳說”——占了天時地利人先機,但是今天真正的十倍速增長,底層的邏輯絕不是靠“騙”來的,而是經歷多年苦心經營出來的。
從千團大戰(zhàn)到o2o,從共享單車到無人便利店,增長黑客一不留神就成了“增長嘿客”——自嗨的“嘿”。說的自己相信了,投資人相信了,唯獨市場不信,貪得多了咽不下去,最后都得吐出來。
“偽定位”vs“真轉型”
自己的邊界在哪里,根本沒有想清楚。心不定,自然找不到自己的位置,最后都歸罪于“定位不行”。
恰逢“定位”理論誕辰50周年,也算經得起時間考驗了,用大佬的話說是做了“時間的朋友”,何來“定位已死”之說?不僅沒死還延展出了升位、降位、出位各種新名詞,為了讓自己活得下去,只好說定位死了?
什么是定位?“占領用戶心智”!問題是很多“偽定位”或營銷人,對于這句話的理解就是,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的洗腦廣告!“整、整、整,女人才完整”等,某些人以為觀眾的智商還停留在腦白金時代也是醉了。
其實這這些廣告只是進入了觀眾的視野,至于是否進入了心智另當別論——最近幾年隨著渠道的下沉愈演愈烈,廣告營銷的底線也越來越低了。
只能說,簡單粗暴的營銷方式最容易掙快錢。從淘寶、到微博、再到微信、再到視頻直播略試不爽。
有實驗和數(shù)據(jù)表明,把微博的段子,改成漫畫就是爆品,把條漫弄成視頻就是升級,老人看上去覺得low的套路,換個載體照樣可行,因為本質上,不同的載體圈的就是不同的人群。
一線城市的中年早已“危機了”,房子車子票子一堆問題要解決;小鎮(zhèn)青少年不諳世事和爸媽要錢像要債一樣理直氣壯;實在不行的家庭和窮人還可以消費貸,女生從醫(yī)美到直播一條完美的產業(yè)鏈,男生從游戲裝備手辦到區(qū)塊鏈潮鞋也是完整的虛擬產業(yè)鏈;老年人有房有退休金的未來都是富翁(不可否認這屆中年未來可支配現(xiàn)金流不見得超過老爸老媽),從P2P到保健品再到直播拼團,服務態(tài)度比子女都孝順,消費的就是空巢老人的孤獨!我輩不孝子女,天天在家族群辟謠,也起不了啥作用,只能認命了,不破產就當教學費了。
下沉市場是一個巨大的寶藏,尤其是這兩極人群。有時間有情緒釋放和社交需求,才是背后真正的底層邏輯。
這也是視頻直播快速下沉的原因,比起文字來,視頻是青少年和老人最容易理解和接受的。甚至有研究表明,視頻平臺成了縣域經濟的社交網(wǎng)絡,或者老爸老媽老姑老叔的日記本(做社交軟件的萬萬沒想到,顛覆你的不是對手是直播吧),你想要聊下最近生活狀態(tài),對方一句質問,你最近沒看我視頻?
原來是“信息找人”所以鼓吹“流量為王”。大平臺、大渠道、大手筆兩三年砸出個幸運咖啡、爆品奶茶的也大有人在。因為效果太明顯了,所以搞的大家都想學,三年創(chuàng)業(yè)上市,五年脫貧致富!
問題是,早期爆品營銷思維的爺已經出手上岸了,后來者身陷泥潭轉發(fā)點贊之余懊悔“認知局限”“愛的太晚”。頭部文人創(chuàng)客大叔,都花錢漲粉并作價出售了,有人還相信9.9元、99元的微信、社群漲粉速成技巧,想靠“私域流量”打翻身仗。這就好像,大媽菜市場買完韭菜,進股市當韭菜了,你還認為跟著她能賺錢。
營銷確實要注意渠道和載體的變遷,成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,建立起自己的護城河和底層架構,為下一次轉變奠定基礎;最好是建立自己的品牌或者IP,流量會跟著你遷移,才能真正立于不敗之地,否則風口紅利不過3-5年。
大咖們輾轉騰挪快速轉換場景的原因,其本身就有個人IP或者品牌,不論在哪個平臺,都可以優(yōu)先獲得政策扶持或者粉絲支持,起步其實就比一般人容易些(還說品牌沒有用)。
此外,春江水暖鴨先知,最先下河的最能感覺到冬天的寒冷。所以早期獲利者一般也是跑的最快的,然后就開始開班授課,大搞場景實驗、發(fā)布會實驗了——商業(yè)脫口秀大會的花式廣告了解下。
另外,今天零售業(yè)態(tài)的繁榮,是否也反應我們供給側的失?。颗α诉@么多年,MADE IN CHAINA 不是給世界代工,就是給營銷造詞,叫好又叫座品牌不超過1000個?
KOL私域流量 vs KOC私欲流量
據(jù)說,因為現(xiàn)在是“人找信息”,“認人不認品牌”。
所以有人說,奶粉企業(yè)花1個億在電視臺或者傳統(tǒng)渠道天天打廣告,不如花1個億收買一千個媽媽?這就是所謂的koc了?
然而,不在正規(guī)渠道“做過”廣告的奶粉、藥妝,就算有人推薦你真的敢用?
因為,一旦人有了絕對功利目的的推薦,就會失去客觀性,就像x險、安利和微商一樣。你說的對,別人也不見得采納。畢竟個人其實沒那么多時間做公益,除非有利可圖,而一旦利益刺激成為衡量KPI的標準,再好的模式設計都會走樣。
如果有一天,聯(lián)系我們這個社會的,不是各種情感、責任,而只是利益。你的子女會給你推銷保健品,你會給子女推銷保險,你的閨蜜會給你推銷美妝產品,遠在他鄉(xiāng)的二大爺也會給你推銷農產品。幸或是不幸?
“私欲流量”說白了就是你的朋友圈,社群你不是群主,估計沒想發(fā)什么發(fā)什么的話語權,而維護社群的精力和投入,本身就需要像做品牌一樣耐心。
朋友圈本來當個日記本,做做日常記錄和學習心得也不錯,結果成了別人微商的廣告圈。從三無面膜到海淘代購,不堪其擾,斃了也就斃了?!拔野涯惝斉笥?,你把我當私域流量”?
此時的“私域流量”造成了“私欲域流量”留它何用?你朋友可能心里默念:
“私域流量”,還是“私欲流量”?為了我們純潔的友誼,做廣告先把我屏蔽了!
作為一個內容人出身,我對于文字算是特別敏感,看到認可的文章就會轉發(fā)下,即使如此也得到朋友吐槽——你每天很閑?你被知識大咖營銷了?
個人品牌要做,參會的人情得還,認同的內容為了鼓勵作者要轉,這就是我朋友圈的無奈和可愛之處,如果真的沉默是金,連點贊轉發(fā)之交也沒有,還算什么朋友?
大部分人現(xiàn)在的朋友圈其實是沉默狀態(tài),何來個人影響力?即使KOL,除非ta真的不時提供點專業(yè)的內容或養(yǎng)分,或者掙了錢發(fā)你點紅包,不然誰也沒義務天天容忍騷擾。
何況真正獲益的KOL,也基本是機構化運作了,“專業(yè)”性超出一般人幾條街。為了長久的獲利也是相當“克制”了。
今天這個社會,不論產品品牌還是商業(yè)模式,克制是相當大的美德了!沒有張小龍的克制,微信能成為今天這樣偉大的生態(tài)?沒有喬布斯對審美的簡潔克制的要求,蘋果能成為偉大的產品?costco沒有對價格和盈利的克制,能在上海開業(yè)當日直接導致交通堵塞?
任何專業(yè)都有其價值!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的故事,我一般都不敢信。因為“免費的才是最貴的”。中間商太會吹的也不敢信,徒有其名是大多數(shù)。品牌本質上是讓你做決策時不用考慮那么多,假設廠家和渠道幫你考慮了這些。
今天,不論是創(chuàng)業(yè)或者營銷的跟風熱潮,最缺的就是對專業(yè)的敬畏心和認同度,潛臺詞“你都行,我為什么不行?”我不行砸錢也許。
勇者無畏的后果和996的健康福報,不是誰都能承受,我們還是多動腦再行動吧,做自己熱愛和擅長的事,一定會有出頭之日,畢竟連樂隊都有了夏天呢。
個人KOL也要出于真正的熱愛,練出一套獨特的本事,才敢出來行走江湖。
如即使是“吃播”,也得豁出去自己的健康和胃。任何一夜成名的背后都是辛苦,這一點不容置疑。不過德不配位必有殃災,也是真的。
聰明的流量網(wǎng)紅,也拼了命往實力派轉型了。其他的人比誰都恐懼曇花一現(xiàn)的效應,所以“聰明的”能撈多少算多少了。
這么想來某些KOL貴也是情理之中了。但是甲方也需擦亮眼睛,看看數(shù)據(jù)的真實性,畢竟流量造假已經成為了行業(yè)大患。說KOL已死的估計是被騙的學聰明了,這也是好事!
單純靠流量或人設建品牌,無異于在沙灘上建城堡,巨浪襲來灰飛煙滅。信用才是品牌的第一性原理。品牌其實就是一種承諾,本身就是用信任狀的形式來解決消費者在購買時產生的猶豫。
用什么方式構建這個信任?洗腦廣告、技術挖掘、內容圈層?這些都是結合時代的手段,為目的服務,不能成為真正的目的。
最近潛心研究品牌內容領域課題,一不留神“吐槽大會”看多了,文風有點犀利,不如就用一張圖來說明這些熱詞的關系吧(廣告渠道投放指南,僅供參考)。
從左下角到右上角,都是核心要素疊加或者組合的產物,這才是值得關注的點,做品牌營銷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,看清趨勢才能事半功倍。
初中哲學老師告訴我們,任何加了極限形容詞的結論和理論都值得推敲,利益相關者,都站在自己的立場說話,何來客觀性(選擇性接收批判性思考)?
優(yōu)質的產品和體驗,使信任成為品牌亙古不變的核心,其他都是過眼云煙。
???? ? ? 畢竟,品牌是長出來的,不是揠苗助長出來的!
文:初見匠品之品牌聯(lián)盟
首席增長官CGO薦讀增長營銷:
更多精彩,關注:增長黑客(GrowthHK.cn)
增長黑客(Growth Hacker)是依靠技術和數(shù)據(jù)來達成各種營銷目標的新型團隊角色。從單線思維者時常忽略的角度和高度,梳理整合產品發(fā)展的因素,實現(xiàn)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帶來的有效增長…
本文經授權發(fā)布,不代表增長黑客立場,如若轉載,請注明出處:http://m.allfloridahomeinspectors.com/cgo/market/2413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