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閱讀方式。
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發(fā)布的《2020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》顯示,2020年中國數字閱讀用戶規(guī)模達4.94億,中國人均電子書、紙質書、有聲書閱讀量分別為9.1本、6.2本、6.3本。
在這個數字媒介高度發(fā)達的時代,傳統(tǒng)閱讀與內容消費是否已經走到了盡頭?答案并不盡然。
盡管碎片式的信息獲取儼然成為主導,但傳統(tǒng)圖書閱讀依然有其市場。
或者說,困境中的沉淀,亦是破局的關鍵。
買書如山倒,讀書如抽絲
很多人都容易落進這樣一個循環(huán)中:興奮買書——舍不得拆封——積灰,似乎讀書的進度永遠趕不上買書的速度,舊的還沒讀完,新的又買了回來。
豆瓣有一個小組的名字就叫“買書如山倒,讀書如抽絲”。
作為豆瓣最大的書組,這里聚集了超過55萬名愛買書的“書呆子”,但比起分享書,組員們似乎更熱衷于分享“購書”秘笈。
在這個小組,買書是一門技術活兒。
對于各個平臺的活動期間,商家設置的復雜規(guī)則,資深組員都能拎得清清楚楚:滿100減50,學會怎么將訂單湊到整百元的倍數,屬于入門水平;疊加使用滿600減100的優(yōu)惠券,從而以3折的價格拿下,才是正確姿勢。沉迷于搶券、滿減、低價,甚至近乎瘋狂的組員不在少數。
此外,分享購書后的成果,也是組內成員津津樂道的話題。
小組中,有專門的曬書/房專區(qū),很多人家里的書房像個小型圖書館,滿滿當當的書架是標準配置;更有甚者,會專門買房來藏書。
對于小組成員而言,書籍成了單純的消費品,倒也符合當下消費主義的潮流;下單之前,他們似乎并不考慮自己會不會真能讀完這些書,而是僅僅滿足于付款時刻的興奮,以及收貨時刻的短暫歡愉。
正如小組簡介寫道:“買書時總有一種囤積的熱情。閱讀時卻總沒時間、沒心情、沒機會、沒耐心。滿架的字紙用怨恨的眼看我……所以,這里只談買書和藏書……看與不看,再說吧?!?/p>
比起分享線上圖書店鋪的熱火朝天,線下實體書店在這里卻很少被提及。
基于全國1萬余家實體書店和網上書店提供的采樣數據,圖書業(yè)咨詢調查機構北京開卷信息今年年初曾發(fā)布《2020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》。
報告顯示,2020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碼洋規(guī)模為970.8億元,其中電商渠道的碼洋規(guī)模為767.2億元,占據近80%的市場份額。(注:“碼洋”是圖書出版發(fā)行部門用于指全部圖書定價總額的詞語,指圖書的原價與冊數的乘積)
當電商平臺烈火烹油繁花似錦,實體書店滿滿落寞與無奈。
線下實體書店,到底還有前景嗎?
實體書店的困局
事實上,自圖書電商出現后,每年都會有實體書店倒閉的新聞出現。
一方面,消費習慣線上化早已成為一個大趨勢,疫情則加快了這一進程。
受疫情影響,實體書店在房租、人力資源、倉儲等成本的重壓下生意江河日下,客流量減少、銷售額下降,有的最后不得不關店倒閉,其中不乏開業(yè)多年的老店與網紅書店。
今年3月,有著30多年歷史的北京獨立書店“盛世情”宣布停業(yè)。隨后,書店在網上發(fā)布的一篇手寫告別信小火了一把;8月,開店5年位于靜安寺芮歐百貨的鐘書閣靜安店,也以一場主題為“被鐫刻的書店時光”的兩小時直播向讀者道別,曾經的“最美書店”,也難逃閉店命運。
另一方面,內卷的“價格戰(zhàn)”讓實體書店苦不堪言。
早在2010年,京東圖書剛剛上線時,京東和當當兩大平臺就曾為爭奪圖書市場發(fā)動了價格戰(zhàn)。
盡管惡戰(zhàn)之后當當偃旗息鼓,但各類電商平臺卻在之后十年間紛紛崛起,針對圖書的促銷活動更加多樣:滿減、買贈、百億補貼、拼團、VIP會員優(yōu)惠等等花樣齊出。
2020年興起的直播帶貨、短視頻售書等新興網店渠道,更是將低價促銷作為了重點營銷手段,部分網紅帶貨的售書折扣甚至降至3.5折——這已逼近正常圖書產品的硬性成本。
對此,出版社與實體書店只能默默承受降維打擊。
此前,出版人邱建國就曾有感于出版社賠錢做圖書的窘境,以及圖書直播生態(tài)圈中的“全渠道最低價”“歷史最低價”“九塊九一本包郵”等低價促銷現象,在《讓人心疼的書》一文中由衷地感嘆:對自己和同行們費盡心血做出的書感到心疼——心疼它的“賤”——被賤賣的“賤”。
在線上平臺動輒按書籍定價的4折、5折銷售的背景下,實體書店迫于經營壓力,所售書籍多數時間不打折,即便推出優(yōu)惠活動,優(yōu)惠力度也很有限,8折幾乎是優(yōu)惠的最高力度,因而即便環(huán)境優(yōu)美、服務周到,其所能達成的書籍消費也很有限。
這一點也在《2020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》中有所體現。該報告提到,2020年整體網店渠道售價折扣為6折,但滿減活動以及促銷幾乎覆蓋全年,而實體書店渠道售價折扣為9折,兩渠道存在較大差異。
這就導致,大多數人在線下實體書店,都是“只翻不買”,一旦看到喜歡的,會轉而選擇在線上搜索購買,畢竟更便宜,何樂而不為呢?
在此情形下,實體書店“光靠賣書不賺錢”已成了近年來業(yè)內的共識。
在圖書價格不具備優(yōu)勢的情況下,打造融合閱讀、生活、美學、娛樂的多元化服務空間體系,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實體書店的生存法則。
“書店+”模式能吸引年輕人嗎?
值得關注的是,根據《2020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》顯示,95后購書用戶數量占比和件單價有相對明顯的增長:25歲以下用戶占比從2018的16.4%提升到了2020年的17.6%,95后用戶的件單價在2020年跟2018年相比,提升了10%。
拼多多發(fā)布的《2020多多閱讀報告》也指出,在文學小說書目訂單中,95后、00后占比超4成,已經超過了75后讀者的比例。
這意味著,此前被視為消費潛力的95后似已成長為圖書消費新勢力。
基于此,如何更好地滿足年輕客群的需要,占領年輕人的心智,成為實體書店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。
首先是選址以及裝修品位越來越貼近年輕人,不少書店場地類型都會選擇購物中心、商業(yè)區(qū)等熱門商圈。
不僅如此,明亮溫暖的燈光、獨具特色的裝修,柔軟舒適的座椅,這些以往被認為專屬于咖啡館的元素,現在也被搬到了書店中,再加上獨特的具有文藝氣質的店名,著實吸引了不少年輕人。
誠品書店、西西弗書店、言幾又、先鋒書店、大眾書局……書店不僅成了當代文青的打卡潮流地,有的甚至成了所在城市的必逛景點之一。
其次,書店開始主動迎合年輕人,往書店里疊加各種書籍以外的產品與服務,由單純的零售型轉向體驗型、服務型書店。
例如書店+咖啡/茶飲、書店+雜貨/文創(chuàng)用品、書店+文創(chuàng)活動/文化服務……在書店里邊喝咖啡邊讀書,參加一場沙龍講座,再順帶買一個文創(chuàng)用品,這種“書店+”的形式已成為一股風潮。
今年,備受年輕人喜愛的“劇本殺”也開始入駐書店,為“書店+”模式提供了全新選擇。
例如,七一建軍節(jié)期間,上海的1925書局開啟了一場“七一”特別版“追尋·前行”紅色劇本殺,提供了《追尋》《覺醒時代》《黎明計劃》等一批紅色主題的劇本,吸引了不少外界關注。
除此之外,“書店+影院” “書店+民宿” “書店+棋牌桌游”……“書店+”模式在跨界混搭的路上越來越會玩。不可否認,“書店+文娛活動”確實是最貼近95后年輕人喜好的選擇。
除此之外,許多實體書店還將書店開到了網上,并用網絡直播、網上讀書會、線上銷售等多種方式吸引了一大批年輕消費者,為實體書店帶來了一些新的朝氣與活力。
可以看出,處于夕陽產業(yè)的實體書店仍然韌性十足,還在積極地尋找新定位,探索多元化增長曲線,不斷為自身增添新的活力。
在經歷漫長寒冬后,面對時代的飛速發(fā)展、社會的不斷變遷,實體書店經營面對著更多復雜的挑戰(zhàn)。
對書店經營者而言,如何將服務從基礎的圖書、茶飲、文創(chuàng)拓展到空間和內容,增加可盈利的書店產品,同時更好地打造書店IP,吸引年輕人的注意力,是實體書店“長紅”必須面對的考驗。
無論如何,實體書店還有很多可為空間,短時間內不會被輕易淘汰。
作者/昔年
排版/橙默
監(jiān)制/小罅
出品/一味研究
本文部分參考資料:
1.《“網紅”書店過氣了?“書店+”模式能吸引年輕人嗎?》,中國青年作家報
2.《盲盒模式會是實體書店的下一條出路嗎?》,財經下午茶
3.《過氣“網紅”何去何從?上?!白蠲罆辍本壓伍]店?》,上觀新聞
4.《讓人心疼的書》,邱建國“版話兒”
5.《2020年圖書市場這五大趨勢,將會如何影響2021?》,開卷報告丨出版人雜志
6.《知識普惠的新時代中國,圖書市場應該有什么樣子?》,天方燕談
一味研究鄭重聲明:文中觀點系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本平臺就此提出任何投資建議。投資者應謹慎理性作出投資決策。
本文來自投稿,不代表增長黑客立場,如若轉載,請注明出處:http://m.allfloridahomeinspectors.com/cgo/coo/4750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