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統(tǒng)經銷商做線上電商,還有機會嗎?

前幾天,尼爾森發(fā)布了一份報告《尼爾森IQ中國零售監(jiān)測渠道定義重塑計劃》。

報告顯示,當前中國快消品零售渠道結構中,線下實體零售占比60%,傳統(tǒng)電商平臺占比29%,微信小程序社交電商7%,新興社交電商、內容電商占比2%,線上線下結合、新興零售占比1-2%。

渠道競爭加劇,線下市場份額壓縮,傳統(tǒng)經銷商在存量市場的搶奪愈發(fā)激烈。相比之下,線上消費占整個消費市場的比重持續(xù)提升。

當線下的生意陷入瓶頸,增長停滯,不少經銷商將目光轉向線上,希望能在電商獲取新的增量。

經銷商做電商到底有沒有機會,能不能做?

筆者前幾天和兩位入局電商的經銷商聊了聊,總結了一些躬身入局者對電商的思考,希望帶給各位經銷商朋友一點啟發(fā)和思考。

01 傳統(tǒng)經銷商做電商很難,但優(yōu)勢也明顯

從表面看,電商的門檻很低,在天貓、京東、拼多多等開個店鋪,然后找個快遞合作,利用現有的商品資源和倉儲資源,生意基本就能運轉起來。

但真正躬身入局,很多經銷商就會發(fā)現線上邏輯和線下生意完全不同,想做好很難。

第一個難點,是從線下門店思維向線上平臺思維的轉換。

線下的生意是門店思維,經銷商核心要做好的兩件事,是門店覆蓋和商品分銷。

在這個過程中,經銷商是以門店為中心,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服務好門店,搶占更多的貨架,如何做好陳列等。

線上的生意是平臺思維,面向的客戶是消費者,經營者核心是基于平臺的流量,做好消費者的留存和復購。

此時經營者是以消費者為中心,需要對店鋪背后的消費人群做分析定位,做好商品采購、商品組合、促銷活動策劃、消費者運營等。

線上線下的運作邏輯不同,意味著傳統(tǒng)經銷商要入局電商,就需要剝離過去的門店思維,建立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思維模式。

第二個難點,認知不足,專業(yè)團隊搭建困難。

電商平臺的每個店鋪都只是海量店鋪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,如何在海量的店鋪中被消費者所選擇,才是關鍵。

從流量獲取,到消費者引導,再到促進購買,最后轉化復購,都需要專業(yè)的運營人才,尤其需要對平臺的規(guī)則和算法邏輯有深刻洞察。

可能有些經銷商會覺得外聘專業(yè)團隊來運作就行。但現實情況是,大多數經銷商過去都沒有對電商的認知,不清楚線上的崗位職責和要求,無法判斷招聘的人是否滿足需求,導致團隊很難形成戰(zhàn)斗力。

這兩個難點是交流過程中,很多傳統(tǒng)經銷商做電商存在的共性問題。當然,傳統(tǒng)經銷商做電商有劣勢,但也有相應的優(yōu)勢。

快消行業(yè)趨勢的認知優(yōu)勢。 大多數傳統(tǒng)經銷商在食品飲料行業(yè)精耕多年,對于產品的發(fā)展趨勢有著極強敏銳性,能很快地捕捉到某個細分品類的紅利期。

職業(yè)電商從業(yè)者往往是流量在什么地方,就做什么,喜歡跟風。但經銷商憑借對趨勢的判斷,是可以制造風口的。

供應鏈的產品優(yōu)勢。 經銷商本身就和眾多品牌建立了合作關系,有豐富的商品資源,鏈接商品的能力遠比純粹的電商創(chuàng)業(yè)者強,而且能拿到更低的價格。

線上店鋪對商品的需求一般在500~1000個SKU,大多數經銷商手上的SKU數量足以滿足。

本質上,電商和線下批發(fā)市場是一樣的,都是貨物流轉的手段,經銷商也不用抱著排斥的心理。

02 什么樣的經銷商適合做線上電商?

“我適不適合做電商?”,這是很多經銷商想弄清楚的問題。筆者根據交流的內容,總結了幾個維度,供大家參考。

首先,傳統(tǒng)經銷商做線上的前提,一定是線下主營渠道生意穩(wěn)固,在本地區(qū)域已經具備成本領先優(yōu)勢,能夠實現持續(xù)穩(wěn)定的盈利。

經銷商做電商,大多只是對原有穩(wěn)定的生意盤起到一個補充作用。如果連經營多年的主渠道都沒有做好,憑什么說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,就能夠馬上把模式走通。

其次,從品類的角度來看,個護日化、休食等品類適合在電商上架,水飲、啤酒類的重貨其實不太適合經銷商在線上操盤。

還要有認知準備,對電商的基礎認知。 無論是電商,還是傳統(tǒng)線下,現在的競爭都變成了專業(yè)度和認知的較量。

在啟動電商前,一些基礎的信息認知肯定要清晰,比如不同電商平臺的算法和規(guī)則、平臺的消費群體、組織架構等等。

舉個例子,在組織架構上,傳統(tǒng)商貿和電商的崗位重合度極低,運營、美工、客服等都是大多數傳統(tǒng)商貿沒有的。意味著經銷商做電商,就必須先知道需要哪些崗位,對應的崗位職責是什么,才能搭建好團隊。

傳統(tǒng)經銷商做線上電商,還有機會嗎?

最后,要有資金準備,愿意付出1~2年的試錯期。

任何創(chuàng)業(yè)型動作都必然會有試錯成本,關鍵在于經銷商要做好成本測算,提前測算好1~2年的預估虧損額,是不是現有的能力承受范圍之內。

籌備期的成本核心包括,前端和后端系統(tǒng)升級的成本、團隊搭建的成本等;運營期的核心成本,包括快遞的成本、包賺物料的成本等。

在啟動電商前,經銷商就要將費用占比高的成本核算下,找到盈虧平衡點,判斷自身能否承受試錯期的虧損額。

無論是經銷商親自下場做電商,還是讓職業(yè)經理人做,這三點都需要想清楚。補充一點,如果經銷商是找職業(yè)經理人來管理,一定要充分放權。在估算的試錯成本額內,讓職業(yè)經理人放手去干。

03 經銷商做電商,選品和定價是關鍵

電商這門生意要做好,或者說業(yè)務實現盈利,不做到千萬以上的規(guī)模銷量,很難真正有利潤。

因此,對于經銷商來說,做電商必然要形成標準化和規(guī)?;?,才能做好。在這個過程中,選品和定價要重點關注,因為這兩個項目是過去線下也存在的,經銷商要撇去以往的線下思維。

1. 選品怎么把控?

在經營前期,經銷商肯定是自有代理產品為主,但線上上架的商品最好和主流單品做規(guī)格和口味的區(qū)分。

因為往往主流單品是大多數線上店鋪都在推廣的,經銷商作為新入局者,很難獲得相應的流量權重。

在積累一定消費人群之后,經銷商就要開始做針對性的商品采購。 這里面關鍵分為兩步,一是將店鋪背后的消費群體做消費者分析,二是做商品成本測算。

首先是消費者分析,根據消費者的人群畫像,進行分類分析。 比如說,年輕人群體多,可以適當增加一些新奇特的產品、新消費產品;中老年人多,可以增加一些保健類、養(yǎng)生類的產品等等。

其次,對計劃采購的商品,要做商品成本測算。 線上的單次購買金額和購買頻次都相對較低,如果商品利潤不足以支撐成本,很難持續(xù)。

電商的成本一般包括,產品成本、快遞成本、包賺物料成本、人工成本、倉儲成本、平臺傭金,以及一些日常運營成本。

在選品時,經銷商要將產品的成本計算出來,梳理出是否賺錢,再去判斷是否匹配上架。

2. 價格如何制定?

傳統(tǒng)經銷商過去經營的是線下生意,目標群體是門店,而電商是線上生意,目標群體是消費者。按照線下的邏輯,一是出貨價,一個是零售價,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。

經銷商在初期經營時,對商品定價沒有認知,可以參考官方旗艦店和競爭店鋪的定價。策略是比官方旗艦店價格稍低,和競爭店鋪持平或者略高。

這是初期的策略,當經銷商有了消費者數據之后,核心策略是商品組合和商品搭贈。

根據消費者在店鋪的購買習慣,將高頻購買的商品進行商品組合或者搭贈的形式,提高客單價。

這樣做的目的,一是可以降低價格的透明度,二是客單價的提升可以降低快遞成本,因為如果消費者每次都分開購買,快遞成本是非常高的。

寫到最后:

“您覺得傳統(tǒng)經銷商做電商還有機會嗎?”其中一個經銷商的回答是,不是有沒有機會,而是市場的變化,在倒逼經銷商尋找更多的存活方式。

過去線下生意是增量,經銷商精耕線下確實吃到了紅利,但現在是存量市場,當市場格局穩(wěn)定之后,經銷商的增量從哪來,就需要把目光放在增量渠道,B2B如此,電商也是如此。

本文經授權發(fā)布,不代表增長黑客立場,如若轉載,請注明出處:http://m.allfloridahomeinspectors.com/cgo/market/81185.html

(0)
打賞 微信掃一掃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
上一篇 2022-10-08 11:46
下一篇 2022-10-08 13:42

增長黑客Growthhk.cn薦讀更多>>

發(fā)表回復

登錄后才能評論